岁末年初,当白领也遭遇讨薪时
2007-02-05 | 阅读 166 | 来源: 汇博人才网
白领“欠薪”较隐性
宝华:岁末年初,“讨薪”成了一大关键词。与以往“农民工讨薪”惹人关注不同的是,如今,有关白领欠薪、讨薪的话题,也热闹起来。
前不久,广州就接连发生过两起公司白领追讨欠薪的事件:首先是某计算机公司的一些职员在写字楼区举牌讨薪,接着,又有一生物科技公司职员以跳楼轻生追讨欠薪。我上网输入“白领+讨薪”一搜索,相关链接居然有近15万条。
黄春燕:我最近对此事也有关注,虽说白领欠薪不像农民工欠薪那么普遍、那么严重,但也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在我们周围,不少白领都遭遇了这类苦恼。
杨勤: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欠薪,应该是指公司在规定发放薪水的当天,没有按时发放或不给予发放。据我了解,职场中这类“明目张胆”的欠薪事件,应该还属于个别情况。白领们所讲的欠薪,在一定程度上是以“隐性欠薪”居多。
宝华:对此,我查询了相关资料:据劳动仲裁部门介绍,白领“隐性欠薪”一般有三种情形,一是工资缩水,企业以各种借口不发全额工资;二是无薪加班,不发加班费或只是象征性地发一点;三是虚假年薪制,对部分管理人员或销售人员,说好年薪10万,到年底能兑现一半已谢天谢地了。
黄春燕: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61%的职场人士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关于加班的规定,超过半数没享受过加班费、交通费、餐费等福利。面对“隐性欠薪”,超过六成的人选择沉默,在私企、外企任职的人更是忍气呑声,逆来顺受。据我了解,曾遭遇过隐性欠薪的,除了普通员工,也有骨干人员,甚至还有个别中高层管理人员。
隐忍之中苦衷多
宝华:我有位朋友,近来闹心得很。他之前在一家集团公司担任执行总经理,当初到那家公司时,他和那位老板可谓“情投意合”。谈定了年薪,正式上岗后,不想公司资金困难,老板说只能保证每月发给他“基本生活费用”,其余的钱,待年底公司情况好转后一并补给他。好不容易到了年底,这位朋友发现情况起了变化,老板又给出了百般说辞。他很无奈:“一年到头,我也需要钱,眼下,我向老板讨薪?可我怎么开得了口……”
黄春燕:近段时间,很多企业都在忙加班,但据我了解,能按规定拿到加班费的并不多。我有位朋友,近来极少能正常下班,多数周末都得在公司度过,可上个月,她一分钱加班费都没有。明知道自己“吃了亏”,可她只好忍着:“能怎么着?你不做,自然有人抢着来做,谁让咱是‘弱势群体’呢?”
宝华:就我的采访感受,白领跟农民工不同,他们在遭遇欠薪时,多采取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的态度。我想,若不是广州那两起“极端讨薪事件”,此现象也不至于近来如此让人关注。
杨勤:其实,我们已经归纳出了白领人士面对欠薪为何会“逆来顺受”的原因:首先,像我们提到的那位集团执总一样,白领们有文化、爱面子,以至于他们不会选择赤裸裸地向老板讨要薪水;再者,白领们的薪水相对可观,被克扣的那部分薪水不至于让他们“据理相争”,不像农民工那样急着等米下锅。
黄春燕:不少朋友都自嘲“白领的面子,民工的命”,说到底,白领也是打工族,在权衡利弊后,发现“保饭碗”比“讨薪水”重要得多后,就自然退却了。其实,不少老板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能减则减、能省则省。
宝华:采访中,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因为白领欠薪的“隐性”化,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搞不明白老板到底欠了你什么,欠了多少。还有人在一家企业干了若干年,却从未签过劳动合同,每个月都是“迷迷糊糊”拿薪水,这给维权也造成了极大障碍。
合理沟通,学会说“不”
宝华:采访中,我碰到这样一则案例:在汉口一家小型公司,部门员工主动要求老总参与了一场特殊的会议。会上,员工们拿出一年来由老板签过字的欠条,很心平气和地开展了一场“讨薪会”,看着员工们拿出的证据,听着他们的肺腑之言———“我们都能体谅您的难处,但是我希望我们能互相体谅,来年,我们还想跟着您好好干呢!”此番形势下,“识时务”的老总一一兑现了欠条。
黄春燕:其实,讨要本该属于你的薪水,并不是老板的施舍。在欠薪一事上,老板们的相对强势,是建立在白领集体沉默的基础上的,一旦都敢于说“不”,强弱形势便会发生变化。我个人建议,白领们要增强法律意识,首先要认真谨慎地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出现薪金被拖欠情况后,不仅要敢于维权,而且要善于维权。当然,形势上要更为聪明和缓和一些,切忌如以死相逼等极端方式。
杨勤:其实,宝华提到的案例很有可借鉴性:先婉转地对老板加以提醒,假如对方无动于衷,则暗示有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可能;面对欠薪、拖薪等情况,应让老板开欠条,今后可作书面证据。如万一处理起劳资纠纷来,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时,书面材料是非常关键的凭证。
当然,话说回来,欠薪问题的规避,最关键在于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企业和员工应该相互约束,员工也不要单一指责企业或老板。当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时,或当自己遭遇不公平待遇时,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首先,你得“慧眼识人”;再者,当个人工作业绩与企业发展相挂钩,企业和自身实现双赢时,“欠薪”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得以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