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找回的是自己
郭小影是北京某名校经济学研究生,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找工作地点在北京的银行,最好是银行总部。郭小影以为,凭自己丰富的银行实习经历,良好的学历背景,找一份工作应该不会太难。
几个月下来,汇丰、渣打、工行、建行……郭小影几乎投过了每一家银行,然而“挂了无数个觉得肯定没问题的面试和笔试之后,从最初的不可思议、愤怒、失落,到后来的麻木”,郭小影只能无奈。1月26日,当投的最后一家银行终面被刷的时候,郭小影写下《彻底终结我的银行梦》的日志,回陕西老家“调整心情”。
在家一个月,郭小影做起了求职总结,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结论是:“其实我并不适合银行,银行要的是服务型人才,而我,恰恰是领导型的,要我是hr,也不会要我这样的人。”郭小影还总结出了自己的两大劣势:一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二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什么都“还行”,但又什么都“不行”。
大学“闺密”小王的经历给了郭小影不少启迪。同是学经济的她,实习过科技公司,投过地产公司,面过央企和银行,最后还是拒了几个不错的offer,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安心去了家乡西部某省一家媒体实习,准备做记者。小王说,“也许那几个offer在别人眼里看来不错,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经过找工作那么多的折腾,我才发现,其实我最想做的,还是记者。”
春节长假刚过,郭小影就回到学校,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招聘高峰。如今谈到近半年的求职,郭小影已经淡定许多:“其实我们找的,不仅仅是工作,还有我们自己。只有经历过找工作,才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也只有经历过找工作,才知道其实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牛’,新年里,我能做的,就是踏实走好每一步。”
“找工作”VS“找对象”
2010就业季刚刚开始的时候,有网友发帖称:“找工作就像找对象,太好的BS(鄙视)自己,太坏的自己BS,什么时候找到一个,相互BS都不那么强烈,饭碗就算有了。”一时被众多学子奉为经典。
朱磊是坚定的“宁缺勿滥”观点的实践者,爱情如是,找工作也如是。朱磊在同学中广为流传的求职经历是,去一家国有地产公司面试,面对混乱的招聘现场,傲慢的面试副总,朱磊气定神闲地走上前去,说:“对不起,贵公司不适合我,请问我可以拿回我的简历吗?”然后在众多应聘者和工作人员诧异的目光中扬长而去。
朱磊认为,找工作就像“相亲”,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双向选择”,毕业生没有必要惟命是从。用人单位也应注意自己的招聘方式,虽然现在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但要招聘到真正适合公司的人才,招聘环节的规范化与人性化非常重要。
广西民族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赵云显然没那么轻松。赵云是考完研后才开始找工作的。去了几次招聘会,赵云一脸迷茫:“不知道我这样的专业适合干什么。”赵云说,如果找工作是找对象的话,自己现在连想找个什么样的对象都不知道,只能靠“缘分”。
2010年,考研人数突破150万,,比2009年增加20多万,而2010年的招生规模与2009年基本持平,约为46.5万,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考研失败的应届毕业生不得不重新开始找工作。而对于这部分人来说,3月份,他们的求职之旅才刚开始,因此,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要在新的一年里经历其他人在去年10月就经历过的迷茫。
坚强后盾
为了找工作,南开大学研究生张振坤过年没有回家,除夕夜,看着偌大的宿舍楼只有自己一个窗口还亮着灯,这个河南小伙心里也有了几分酸。他打开电脑,更新了校内日志,在日志里,他没有提自己的孤独,却用了很多的文字,感谢父母,感谢照顾父母的兄长,感谢一直支持自己的女朋友,“正是因为你们的支持,才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你们是我的坚强后盾”。
安徽的祁雪到校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几个“姐妹淘”发短信:“我回来了,新年里,我们要好好努力,要吃多多的大大的offer饭。”这帮“姐妹淘”是祁雪同班好友,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大家就约好,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谁拿到offer谁就请大家吃饭,名之为“offer饭”。在之后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信息和心得,被拒失落的时候彼此鼓励。虽然渐渐有人拿到了offer,有人还在找工作的路上“挣扎”,但她们说,“无论怎样,我们约好了,要一起走到最后。”
祁雪说,找工作的时候,接二连三的打击会让人变得特别脆弱,这时候亲情、友情、爱情的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只要感觉有人和我们在一起,也就有了坚持的勇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