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称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过分关注薪酬和就业区域。“有业不就”、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3月31日长江日报)
看了这个报道,笔者认为,作为政府教育部门的领导应该深知当今我国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根源,可陈传德副厅长却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板子打在大学生就业观上,也让大学生和家长痛心。其实真正该让陈传德副厅长痛心该是高校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大学生就业难该怪我国教育发展上的失误。
众所周知,多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高层次人才对职位的挤压和替代推动着中国教育结构层次逐步提升。我们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不够科学、不甚合理的问题,包括准入准出制度、课程与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培养的大学生还存在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环境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不足的问题,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然而,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却是技术技能性人才极为短缺,一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和急需人才的农村很难找到高层次人才。拥有专本科文凭的求职者比比皆是,有一技之长的技工人才却不多见,中高级熟练技工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教育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反映出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这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为政府教育部门的官员,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国人和自己都不再痛心,就要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根据中国国情、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在我国教育发展上下功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认识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和经常变化的,努力促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过去的“计划约束”走向一种新的“需求约束”,即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转而更加重视和强调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降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互动与交往的成本,进一步优化大学毕业生这种高层次人才的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