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关于“小刚的目标”的故事: 18岁,高中毕业典礼上,小刚发誓要当李嘉诚第二、中国首富! 20岁,春节老同学聚会上,小刚想创立自己的公司,30岁时拥有资产2000万元。 23岁,在某工厂当技术员,第二职业是炒股。“在这里工作太没前途了。我将全力炒股,三年内用5万炒到300万元。” 25岁,炒股失意情场得意,开始准备结婚。希望一年后能有10万元,风风光光地结婚。 26岁,不太风光的婚礼上。小刚的理想是生一个胖小子,将来当个车间主任,别的不多想。 28岁,工厂效益下滑,正逢妻子怀胎十月。小刚希望这次下岗名单里千万不要有自己的名字。 对于这样的生活写照,宗耀民( Barry Chung)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谈了他的看法:“要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首先必须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目标,再把目标分解,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付诸行动。” 宗耀民是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咨询与心理服务系教授,美国国家职业生涯发展协会 2006~2007年度主席。近日,他专程来华,与中国职业咨询专业人士交流互动,带来一些国外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和发展理念。 在大循环中确定角色轻重 “人在一生中会扮演多种角色,女儿、妻子、母亲、员工、老板……角色与角色之间互相作用,促进或制约着人们的生涯发展。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每个角色的分量也不尽相同。” 当角色之间发生冲突时,重要角色影响次要角色。宗耀民举例,一个北京的大学毕业生想到异地工作,而父母坚持不让他走,考虑到父母退休后的孤单落寞,他不得已留在北京。那么,对于这个毕业生来讲,“儿女角色就相对重要,从而影响了他的职业角色。” 根据心理学界著名的 Super理论,人的生活范围可分为5个时期,组成人生的“大循环”:4~13岁是成长期,表现为对未来的关注,对生活的掌控,能够获得良好工作能力的习惯和态度;14~24岁为探索期,表现为凝缩、确定和执行自己的职业选择;25~44岁是事业建立期,表现为稳定,巩固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事业;45~65岁为事业维持期,表现为坚持、维持良好的状态,革新和提拔下一代;离开工作期:65岁以上为脱离工作生涯期,表现为工作递减至退休。 “如果一个人处于探索期,学生的角色显然比工作、家庭的角色重要;而处于建立事业期,工作角色可能就压倒了其他角色。” 当然,角色的取舍与选择一定要因人而异。对于全职主妇而言,虽然处于建立事业期,但是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更重要一些。面对两难选择时,可分析不同角色孰重孰轻,然后衡量利弊,选择对自己相对重要的那一个。 这就是生涯发展的“大循环”,包括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宗耀民强调,在国外,生涯规划的含义并不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它包括工作、娱乐、家庭、退休等一系列内容,目前“退休后生涯辅导”是比较重要的方面,因为人退休后更容易出现各种适应问题。 宗耀民经常利用“生活-职业彩虹图”帮助来访者,先画一个空的彩虹,列出生命角色,在每一个阶段用“涂黑”的方式标定角色的轻重,让来访者在标志的过程中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探知有意义的线索。 找出自身特质与职场环境的交集 与 Super关于生命周期理论相比,Holland(霍兰德)的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它利用一系列工具、量表界定个人的特质和环境的匹配程度,从而形成清晰的职业定位。 霍兰德把人和环境都用统一的标准,划分为现实型( 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on)、艺术型(Artistic)、社交型(Social)、冒险型(Enterprising)、传统型(Conventional)。通过“自我定向探索问卷”,可以知道自己的人格类型,然后对照已知的所在环境类型,即可得出个人特质和环境是否匹配。“个人与环境的类型越匹配,其满意度就越高,工作容易得心应手。” 当然,一个人可能有多种人格类型,比如有人既喜欢与工具打交道,又喜欢艺术类活动。而这两种职业类型相关性甚远,宗耀民认为,“这种人的一致性程度就比较低,不容易找到合适的环境,因为同时满足他所有需求的环境非常少见。” 另外,“有些人不同兴趣领域发展差异的程度比较高,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非常明显;有些人则差异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兴趣取向。”宗耀民分析,差异性分数高,对于要做什么很明确,容易形成清晰的职业定位;相对而言,差异性分数低则不容易形成清晰的职业定位。 但差异化分数低,并不代表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兴趣取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或许是缺少经验,“人的天性是没有经验,就很容易没有兴趣。”比如有些人小时候没试过的方面,长大后就可能没有兴趣。“这其实是一个误导,需要通过测评工具去发掘探索自己的兴趣。” 也或许是经验过多。有些家境富裕的孩子接触比较多,兴趣也很广泛,那么除了帮助他们考虑兴趣外,还要考虑其天赋、价值观等。 还有一些人“不是没有取向,而是不了解取向,需要他人的确认”。这时也可以通过测评工具给与确认,明确他们的发展取向。 Strong兴趣问卷就是最常用的测评工具,包括100多个分量表。“通过对那些对本行业比较有兴趣的人的调查,测出你有哪些特性,比较像那个行业的人。”当然,测评的目标比较细致,给出的可能性也比较多,它的价值在于参考——在求职遇到困难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自我测试,再与目标环境对照,查看匹配度。职场中的人士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寻找自身的最佳发展方向,变迷茫为主动。 不仅要与环境匹配而且要互动 另一项个人与环境契合的理论称为“工作调整理论”。在该理论中,契合被称为协调性( correspondence),即以工作人格与工作环境间的互动为特点。 “协调性是互惠的,因为个人必须满足工作环境的要求,而工作环境也必须满足个人的需求。理想上,人格与工作环境间的良好协调会导致正面的结果。” 这个理论中,个人、环境和个人与环境交互结果三个方面的概念是其核心:一个人在工作中有自身的需要,即需要成就感和安全感,也必须提供相关的技能以胜任自己的工作;同时,环境也对雇员提出要求,同时满足雇员以强化热情;个人与环境相匹配,不仅达到了个人满意,也带来老板满意;进而出现在职、晋升、调动、离职等多种可能性。在新的可能性下进入新环境,与变化了的人产生新的循环。 “如果工作持续下去,这个循环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个循环中,有些人是灵活型,在互动过程中出现不和谐时会调整自己的风格,能够耐受;有些人是主动型,遇到问题时争取去改变别人;有些人是反应型,每次发生什么事都宁愿改变自己;有些人则是坚毅型,在换工作和领域的过程中努力做调整。 这一理论非常强调个人的兴趣和技能,二者是否匹配直接决定结果的成败。 通过“坎贝儿兴趣和技能调查”能够发掘个人的职业倾向。与 Strong兴趣问卷不同,这项调查启动了60个在各个行业做得最愉快的人的量表,加上7个职业倾向量表和29个基本兴趣/技巧量表。 测出结果后,分为四个象限:兴趣和技能都高的就去追求,都低的尽量避免,兴趣高技能低的就去发展,兴趣低技能高的则去探究。 在与中国职业咨询专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宗耀民发现,“很多大学生只要找到薪水不错的工作即可,而没有与兴趣、能力与特长相结合”。 他建议,“基于人与环境的匹配是最佳的职业选择,对于不匹配可以做些适当的调整,同时进行技能训练。” 职场环境相对复杂,并不局限于一种可能性。“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一些阻碍,首先不要放弃。”宗耀民说,“目标没有达到并不说明失败,走另一条路不一定比原先的那条路要差,要有弹性。如果一条路堵住了,那么可以再找一条,如果再失败,那么可能还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到最后,你会发现最后的结果可能比第一条更好。并不是说那之前的规划都没有用了,而是说每个阶段的规划都需要有一定的弹性,来适应不一样的情况。” 宗耀民向每一位急切规划自己和他人职业生涯的人指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 Rudy’,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职业规划师。”Rudy是电影《Rudy》的主人公,他从小就被人认为不够强壮,不够聪明,将来只会做蓝领。然而他很清晰自己的职业生涯将是橄榄球员,并坚持到底,最终成为一名球员。 “从看他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汲取为自己实现梦想的源泉和动力。按照 Rudy的职业规划模式,你也可以给自己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梦想。” |